请看小说网qingkanxs.com

婚后的日子,林晚星和沈砚卿没急着搬去县城,反而把更多心思放在了青禾村的长远发展上。秋收刚过,林晚星就召集村民开了会,手里拿着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图纸——那是她结合现代农业理念,规划的“青禾村产业图”。

“咱们光靠种土豆、做酱还不够,得把路子走宽。”林晚星指着图纸上的山地,“后山的坡地适合种果树,我已经托行脚商打听了桃树苗和梨树苗;村东的空地,咱们可以挖个池塘养鱼,既能卖鱼,夏天还能种莲藕。”

村民们围着图纸议论纷纷,有人犯嘀咕:“种果树要等好几年才结果,这期间咋挣钱?”沈砚卿适时开口:“我已经和县里的杂货铺谈好了,咱们先种些速生的青菜、萝卜,用之前卖土豆粉攒的钱雇人修水渠,保证灌溉,菜熟了直接批量送过去,稳赚不赔。”

有了沈砚卿的担保,村民们彻底放了心。接下来的几个月,青禾村热闹得像个大工地:男人们扛着锄头修水渠、挖池塘,女人们则跟着林晚星学种反季节蔬菜,还摸索出了用稻草保温的法子,让冬天也能吃上新鲜青菜。

开春时,桃树苗和梨树苗运到了村里,林晚星手把手教大家修剪枝条、防治虫害。沈砚卿则忙着跑县城,不仅和酒楼签了果蔬供应合同,还联系上了外地的商队,把土豆粉、桑葚酱卖到了邻省。

这天,邻村的村长带着人来青禾村“取经”,看到村口整齐的菜棚、山上成片的果林,还有池塘里游得欢的鱼苗,羡慕得直搓手:“晚星娘子,沈举人,你们可太有本事了!能不能也教教我们?”

林晚星笑着应下:“都是乡里乡亲的,没啥不能教的。咱们还能一起组队,把货卖到更远的地方,量大了,商队给的价钱也能更高。”

就这样,青禾村的模式慢慢推广到了周边村落。到了夏天,桃子、梨子熟了,林晚星又想出新点子——办“采摘节”。她让沈砚卿写了告示贴在县城,吸引城里人来村里摘果子、吃农家菜,还把自家酿的果酒拿出来卖,一下子又多了笔收入。

村里的学堂也办得越来越红火,沈砚卿请了位老秀才来教书,林晚星还在学堂里加了“农课”,教孩子们认识农作物、分辨草药,不少外村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来。

这年冬天,林晚星生下了一个胖小子,沈砚卿给孩子取名“沈念禾”,意为“念青禾之恩”。满月酒那天,整个青禾村都来了,院子里摆了十几桌,大家举杯欢庆,说着这些年的变化,眼里满是感激。

酒过三巡,有村民问林晚星:“晚星娘子,你说咱们以后还能更富吗?”林晚星抱着孩子,望向窗外飘着的雪花,笑着说:“当然能。等明年春天,咱们再把路修宽些,让商队的马车能直接开到村里;再建个榨油坊,把咱们种的花生、芝麻榨成油卖,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沈砚卿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补充道:“还有,我已经向朝廷递了奏折,说咱们青禾村的农业新法成效显着,若是能推广开来,定能让更多百姓吃饱饭。”

林晚星抬头看向沈砚卿,两人相视一笑。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却盖不住屋里的暖意,也挡不住青禾村奔向更好未来的脚步。而他们的故事,就像村头那棵老槐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充满了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