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qingkanxs.com

【《望海潮》?通篇无病呻吟,除了堆砌辞藻还会干嘛?】

【《台北雨夜》?写了三千字,就为了说一句‘雨下得好大’?】

【这文笔,我上我也行啊!怪不得年年拿那个金凤文学奖的银奖,合着是个万年老二啊!】

古月明被粉丝们的“文化输出”搞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但他嘴上却分毫不让,接连发文,坚持认为陈宇的小说就是哗众取宠。

没有深度,是在毒害青少年。

面对这一切,陈宇没有在网上回应一个字。

他的回应,是更新。

第二天,十万字!

第三天,十万字!

《鬼吹灯》第一卷《精绝古城》,共计二十五万字,在开书三天内,全部更新完毕!

读者们被这恐怖的更新速度彻底砸懵了。

当他们看到胡八一等人历经艰险,走出沙漠,当他们看到那些看似迷信的规矩背后蕴含的道理时,他们才真正明白了这本书的内核。

“鸡鸣灯灭不摸金”,这不仅是盗墓的规矩,更是对人性的警示,是告诫人们不要被贪婪吞噬的最后底线。

“出了盗洞后要把土回填”,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一种“盗亦有道”的江湖义气。

这不是简单的恐怖故事,这是在写人心,在写人性!

就在全网热议《鬼吹灯》的“深度”时,国内最顶级的文学期刊《新潮》的官方账号,发布了一篇由青年作家苏青寒撰写的书评。

苏青寒,文坛最耀眼的新星,连续三届金凤文学奖金奖得主,以文笔犀利、思想前卫着称。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于黑暗中窥见人性——浅析〈鬼吹灯〉的叙事结构与文化内核》。

文中,苏青寒从结构主义、民俗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鬼吹灯》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将其拔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学高度。

文章的最后,她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总有些人穷尽一生,也只能在文学殿堂的门外徘徊,隔着厚厚的玻璃,艳羡地望着里面的金杯,却误把玻璃上自己模糊的倒影,当作了殿堂内的真实风景。@古月明,您说对吗?】

这条动态一发出来,立刻有好事者在评论区贴出了一张历届金凤文学奖的获奖名单。

上面清清楚楚地标注着:

【苏青寒:金奖、金奖、金奖。】

【古月明:银奖、银奖、银奖、银奖、银奖。】

“万年老二”的梗,再次被引爆。

一时间,整个行业都在等着看,这位横空出世的网文大神。

会选择哪一家巨头。

又会创造出一个怎样惊人的版权天价。

然而,陈宇的回应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他没有选择价高者得,而是通过工作室官博,公布了合作的基本条件:

第一,版权可以出售,但作者本人必须拥有最终监修权,确保剧本和制作不偏离原着精神内核;

第二,影视改编项目,必须由陈宇旗下的“拾光者传媒”作为联合出品方深度参与。

消息一出,业界哗然。

“疯了吧?一个新人作者,敢跟资本提这种要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