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qingkanxs.com

他要让父皇亲自算。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前几日他核对国库开支时,算出这个结果,整个人都懵了。

那感觉,简直像天塌了一般。

朱标自幼便懂得审时度势。

他始终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尽职守,即便褪去太子的尊荣,依然堪称世人眼中的楷模。

正因如此,他的行事作风与朱元璋截然不同。

不同于朱元璋在沙场征伐中磨砺出的凌厉性格,朱标更倾向于循规蹈矩。

谋定而后动,凡事皆有章法,这才是他一贯的行事准则。

哪里会像自己的父皇那般,要么按兵不动,要么就恨不得一蹴而就!

然而治国理政,尤其是关乎大明根基的国策,岂能如此轻率?

平日里,碍于太子的身份以及对父亲的敬重,朱标时常隐忍退让。

当然,这也因为朱元璋的某些决策在他看来无关痛痒。

可自从胡惟庸归来授课后,朱标彻底改变了想法。

谁能想到,大明初立,就已隐患重重。

若放任不管,恐怕不出几代便会……

涉及社稷存亡,朱标岂能坐视不理?

正因如此,他对朱元璋的态度也愈发强硬。

还退让?

再任由这位父皇恣意妄为,大明基业怕是要毁于一旦!

他绝不愿看到朱雄英或是孙辈沦为……

朱标固然不愿子孙背负骂名,难道朱元璋就甘愿如此?

可此前他从未将藩王、宗室待遇视为隐患。

甚至在他看来,这些明明就是仁政。

与其他帝王相比,自己给予子孙的待遇,难道还算过分?

然而朱元璋很快就被朱标的直言所震慑。

这还是他第一次被朱标当面驳斥。

但……当朱元璋亲手核算朱标列出的各项数据时,冷汗止不住地沁出。

宗室待遇本就是他所定,自然烂熟于心。

可看着庞大的人口数字,再对比既定的优厚待遇,简单相加后……

朱元璋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尽管朱标在内阁辅佐下将监国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但真正的掌权者仍是朱元璋。

也正因如此,他对大明的财政状况了如指掌。

仅瞥了一眼最终数字便已明了——

这已占据大明全年岁入的半数以上。

这是何等骇人的局面?

难道要举国之财,专供朱氏宗亲?

官员俸禄、赈灾济民、水利工程、军备制造……

哪一项不需国库真金白银的支撑?

自家人把天下百姓都逼得没活路了,还能说什么?

呗!

当年朱元璋不也是走投无路,才揭竿而起?

他能反,别人活不下去就该等死?

没这个道理!

说白了,就是求个活路!

算到这儿,朱元璋也算不下去了。

他颓然看向朱标,低声问:

“标儿,你说咱该咋办?总不能让你弟弟们饿肚子吧?”

朱标无奈地看着自家老爹:

“爹,您想哪儿去了?儿臣哪会让他们没饭吃?”

“儿臣就两点想法!”

“第一,宗室待遇必须削减,人数也得控制,否则大明负担不起!”

“第二,藩王兵权得收回,不能再让他们在封地肆意妄为。”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

“说半天,你还是信不过你弟弟们?”

“咱给他们兵权,是让他们辅佐你这个大哥!”

“你就这么防着他们?”

朱标早知道自家父皇固执,但没想到能固执到这地步。

他压下脾气,耐心解释:

“父皇,儿臣不是不信他们,是要先立规矩!”

“您是开国之君,不定好规矩,后人改起来更难。”

“伯父常说,规矩若从根子上坏了,后患无穷!”

朱元璋原本还在听,可一提到胡惟庸,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他焦躁地来回踱步,最终怒喝:

“你左一个伯父右一个伯父,胡惟庸不过是咱的臣子!”

“太子妃也只是他侄女,不是亲女!”

“你连亲爹的话都不听,反倒对他言听计从?”

“你到底想干什么?”

朱标彻底烦了。

这老头根本没法沟通!

聊数字,他扯政策;

谈国政,他论亲疏;

说危机,他讲尊卑……

父子俩压根不在一个调上,怎么可能谈得拢?

朱标累了。

心力交瘁!

他连半句解释都嫌多余,只朝马皇后草草一拱手,转身便跨出了坤宁宫门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