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用力工的方式搞创作 (1 / 2)
请看小说网qingkanxs.com
张红旗一整就是三部曲,让刘浩和王先农这俩老搭档也是搞的胡乱崇拜。
那句话咋说滴,你不入此行,见我如井中之蛙见明月,若入此行,见我如一粒蜉蝣见苍天。
不懂行的人看张红旗他们仨人这一个月闷头猛写的战果,大略停留在大干猛干特干的感觉。
可刘浩和王先农,对电影剧本的创作已经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了。
尤其是王先农,王老师真就是扎根这行当好些年,在认识刘浩之前经历的失败和打击当中不老少。
王先农之前一直没能得偿所愿,一直没能写出一个可以住进北影厂找招待所的剧本,真就不是说他实力太差,或者不够努力。
王先农在写剧本的这个群体中,最起码眼下这个年代,已经算是不错的,非要排个位置的话,大略在中游梯队。
至于说,为啥之前一直没能投稿成功呢?那是因为,眼下只有拔尖的那些人才能成功。
别说中游水平了,你就是上游水平,但凡干不到拔尖那一拨,你都出不了头。
整个行业,一年才拍几部电影?
王先农最多算是文学功底扎实,对剧本的各种要求十分熟悉,放在后世,百花齐放短剧横行,真就不缺个吃饭的地方。
可放在眼下,他的本事远远不够看。
这一点,王先农心里是十分清楚的,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他对自己的定位十分准确。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王先农自己也琢磨明白了。
自己能写,可想不出来。
创作创作,不是比赛谁特么钢笔字写的快写的多啊。
王先农创作不出来足够好的作品,这就属于天赋了。
如果一直钻研编剧这一行,或许将来某一天,王先农能够出现突然开悟的状态,醍醐灌顶之下,写出一个相当不错的本子,然后成功跻身正式编剧的行列。
可这需要类似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需要运气。
或者说,他这辈子在这个行当里,天花板已经固定了,想要打破,千难万难,甚至想要摸到,都得要半条命。
类似的情况,经常性的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身上。
抛去那些大家津津乐道的天才事迹,普通人的这种情况才是常态和日常。
可张红旗对于王先农来说,就是在他身边出现的天才。
连续一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张红旗各种想法和点子犹如源源不断的洪流,不断冲刷着王先农的认知。
在王先农看来最为离谱的地方在于,张红旗总是一边创作剧本,一边缝缝补补。
前面的剧情和后面的剧情在创作过程中,毫无顺序的增加或者删减。
就好像,张红旗在讲述那些离奇甚至恶心的故事和场景之前,他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类似模型一样的东西。
之所以要顾头不顾腚的跳脱的非线性的增减,就是因为他在讲故事的时候,仔细审视了这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的模型。
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细节和之前表达的不一样,自然要进行调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