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qingkanxs.com

九月初,孟书记来江左出差。他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说如果晚上有时间,我们一起见个面。

我说:“应该有时间吧,书记刚到宁阳市考察两天回来。晚上应该没有事情。”

下午上班时,我进去请示颜书记,晚上要不要过来加班。

颜书记说:“你可能要加个班。”

我第一次听到颜书记这样表态——可能要加个班,就是他也拿不准吗?

我点点头。

他喝了一口茶,说道:

“我中学老师过世了一周年,他生前是个文人,爱写旧体诗词。他的儿孙准备自费给我老师出本诗集,要我写个序。这是他儿子从老家寄来的序言,你帮我把把关。”

说罢,他把打印好的稿子交给我。

我接过稿子,认真地读了起来。边读边用铅笔画杠。我告诉大家一点门道。当官到了一定级别的人,基本上自己不写什么东西了。

除非那个领导文笔非常好。比如曾国藩,文笔非常好,又爱写。即使如此,他手下还是有好几个文职秘书。帮他起个草稿。

当然,他自己亲自动手也写了不少。所以后世才给他安了个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的头衔。这样文武双全的大人物,后世当然还有,我不举例了。免得审很久才能发表出来。

我读一遍,不到五分钟就走了进去,汇报道:

“序言文笔不错。但有错误,也不符合您的身份。”

颜书记望着我:“你说。”

“首先是有一处错误。文章说鲁迅先生写过:【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一句并非鲁迅写的。而是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陶渊明的两句诗。”

颜书记点点头。

我继续说:“文笔也不符合您的身份。”

颜书记说:“对,我也有这种感觉。这篇文章,我老师的儿子应该是请了一个有水平的人写的。但是,我也觉得不太符合我的身份。你继续说。”

我说:“不管您是当到了哪级领导,给您老师作序,您的身份始终是一个学生。这篇文章,一会儿身份是学生,一会儿身份是领导,放不下,展不开,读起来别扭。”

颜书记看着我,微微一笑,说道:

“那就重来。这里有一本书,你可以作为参考。明天上午交给我。”

我退到外间,先读颜书记交给我的那本书——《教坛赤子》,翻开一看,都是一些有身份的学生对他们共同的老师——姚慕之先生的回忆文章。

这其中有一篇是颜书记写的。

花了半个小时读完,我心里就有数了,开始在键盘上十指弹琴。

不到20分钟,键落,文成。

送进去之后,颜书记大为吃惊,问道:“就写好了?”

我说:“先写个草稿,您看了之后,我带回去晚上再修改。”

他接过,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我也望着自己手中的一份,慢慢读,以便他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划线记录。

两人都在认真读……

“姚慕之先生离世一年有余。子孙搜集慕之先生存稿,辑成一书,先生之子姚峰,千里寄信,嘱我作序。遥望故乡,心潮澎湃,离开先师,四十余年。先生高德,历历在目,黄钟大吕,尤响耳边。

昔夫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吾师之诗,兼此四德。

展卷如对霁月风光,令人神骨俱清。诵读似闻金声玉振,使人俗念偕忘,词清丽而不失傲骨,意深远而饶余韵。

……”

我读完,颜书记也读完了。

他问:“你为什么用这种类似于古典语言的笔法来写?”

我答 :“一是我读了您在那本书上写的文章。二是邓秘书和我打移交时交待过,书记的古典文学修养相当深。”

颜书记笑了一下,又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