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qingkanxs.com

斧刃破空,狠狠劈入野猪的脊背。

野猪发出凄厉的嚎叫,疯狂冲撞,但少年们早已布好陷阱,藤蔓猛地收紧,绊住了它的蹄子。

“成了!” 众人欢呼,七手八脚地将野猪捆住,抬回部落。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部落的茅草屋,女人们围坐在火塘边,用石刀分割猎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野猪的肉被切成条状,抹上盐巴和野蒜,挂在竹架上熏烤。

猪皮则被剥下,浸泡在树皮熬制的汁液中,准备制成坚韧的皮甲。

孩子们在溪边嬉戏,用竹筒舀水泼洒,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几个老人坐在树荫下,用骨针缝制草鞋,嘴里哼着古老的歌谣,讲述廪君如何带领族人乘土船、射盐阳。

午后,几名壮年男子背着竹篓,沿着陡峭的山路向江州县走去。

篓里装着熏肉、兽皮和草药,他们要用这些与汉人交换盐铁。

江州城的市集嘈杂拥挤,汉人商贾见到板楯蛮,既敬畏又警惕。

板楯蛮的勇士曾多次被朝廷征调,镇压羌乱,他们的勇猛远近闻名。

“一篓肉,换两斤盐。” 为首的蛮人用生硬的汉话说道,眼神锐利如刀。

商贾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头成交。他知道,这些山民不好惹。

夕阳西沉,部落中央燃起篝火。

男人们围坐一圈,饮酒嚼肉,女人们跳起“巴渝舞”,步伐刚劲,模仿狩猎与战斗的动作。

少年们手持木盾,对练角力,汗水在火光中闪烁。

山间远处,忽然响起一阵狼嚎,正在火堆跟前载歌载舞的板楯蛮族人都愣了一下。

齐刷刷的将头转向了刚刚狼嚎声音响起的方向。

....................

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围

战国末期秦国灭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益州部,州治在雒(Iuò)县

西汉末,益州犍为郡扩充为十二县,都尉驻汉阳境内。在以后的发展中,益州先后分置蜀郡、犍为、朱提、越嶲、等郡,下辖一百四十六县,。

东汉时,全国行政区划作了改动。

殷商时期益州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

公元前311年,秦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州治在雒县,在后来的几百年时间内,先后分置蜀郡、犍为郡、朱提郡、越巂郡、牂柯郡、建宁郡、永昌郡、汉中郡、广汉郡、梓潼郡、巴郡、巴西郡、巴东郡、益州郡等郡,下辖146县,属蜀地。位于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全国行政区划作了改动,把益州的治所定为雒县

191年,益州牧刘焉徙治绵竹。

194年,又将州治迁往成都,此后益州兼含成都别名之意。这一称谓几乎一直沿用至西晋末。但成都的城市名称却从未更改过。

益州是当时最大的三个州之一,刘备占领此地并建立蜀汉政权。

三国末年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

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期间这里一直是益、梁二州。其间十六国时期谯纵在此建立谯蜀政权。

隋开皇三年 (583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此时益州仅为一郡之地。

大业三年 (607),又改州为郡,益州改为蜀郡,置太守。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称为益州,州置刺史。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废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

垂拱二年(686年),析益州地置蜀州。

开元七年(719年)剑南道设剑南节度使,益州属之。

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益州改为蜀郡,益州遂除。

成都古称锦城,锦官城,芙蓉城。别称“蓉城”

成都为古蜀国故地。大约距今2500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把都城从樊乡(今彭州、新都交界处)迁到此处,取周太王迁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定名为成都。

秦灭蜀,改称蜀郡。西汉时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在此设置“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简称“锦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下令遍种芙蓉,成都又被称为“蓉城”。

从西晋末成汉建立(四世纪初)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成都的益州别名几乎就不用了。到五代十国的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时,由于在城墙外遍种芙蓉树,到花开时节,满城被芙蓉花所包围。从城外看,如同一座芙蓉城,所以蓉城的别谓自此形成。但是成都的本名却从没有变过。

成都为蜀郡首府,又产蜀锦,皇帝置锦官操办朝廷的蜀锦供求,故又名锦官城。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

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

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成都得名在古蜀国从北向南迁都时,统治者想借光周朝先祖迁都得兴旺的运气,且寄望于这个新地方能够早日成为其国家的政治中心。所以就取其成为都城之意,命之为成都。所以成都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城自诞生之时,就叫“成都”了。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禅林"。

汉武帝时设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 [2]下辖:滇池,胜休,俞元,同劳,昆泽,谷昌,连然,味县,毋棳,贲古,来唯,律高,双柏,秦臧,弄栋,云南,叶榆,比苏,不韦。属益州刺史部。

益州郡,是中国古代地名,范围在如今的云南省,郡治在滇池县。 [2]益州郡治所故址在今云南昆明市晋宁区的晋城镇及其南郊,民国时期曾在旧晋宁区(晋城镇)南2-3里范围发现汉晋时期的砖瓦,为相关遗迹,2008年又在晋城镇东部边缘发现了汉晋瓦片及城墙的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