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qingkanxs.com

日头在七所风洞试验室的铁皮顶上挪了七遭,晨雾裹着霜花散了又聚,暮色压着雪粒落了又融,连哨兵换岗时踩出的雪印都冻硬了又化软,一周的光景就这么悄没声地滑了过去。

谁也没说出口,但心里都透亮。

没人喜欢捧着厚厚一叠印着 “保密” 二字的条例死记硬背。地质老专家捧着册子,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察觉,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706 所的技术员们更别提,平时拿惯了计算尺和绘图笔,对着满页的“不得擅自透露”“需双人以上同时操作”“严禁记录于非保密本”,只觉得头大如斗、眼皮发沉。

连陈工都不例外,他原本病恹恹的脸色,竟被这股子“赶鸭子上架”的窘迫憋出点不正常的嫣红,连右下腹那时不时冒头的疼意,仿佛都被这莫名的烦躁压下去了几分。

可凡事都有例外。

七所隔壁的112厂。

厂区另一端那戒备森严的停机坪旁,却有一群人捧着同样的保密条例,看得眼睛发亮,指尖捻着页角都带着一股急切而认真的劲儿。

这或许是因为,从不远处洞开的机库里,那架从某部专门抽调来的、机身修长、蒙皮泛着冷光的伊尔-28轰击机实机,正静静地蛰伏在那里。它的身影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极具分量的承诺与召唤。

又或许是因为,某个脑袋上翘着一撮不服输呆毛的年轻工程师所描绘的那个改进计划,以及他所承诺的、将赋予这架成熟平台的新生与强大战力,实在具有太大的诱惑力。与能够亲手触摸、研究并改造这样的尖端装备相比,啃几本厚实的条例又算得了什么?

此刻,距离江夏抛出那个名为“一种基于质子旋进磁力测量与脉冲感应雷达融合探测技术初步研究”的构想,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

虽然江夏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就能拿着新设备去找遗失的黄金,但芯片的制作周期,却半点不随他的个人意志转移。

芯片的制造,是一个极其精密、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从单晶硅制备、光刻掩模版的制作、晶圆氧化、光刻、刻蚀、扩散掺杂、离子注入,再到最终的划片、封装、测试……每一个环节都需在超高洁净度的环境中进行,耗费大量时间,其周期严格遵循着半导体物理和工艺的客观规律。这客观规律,像一道无形的墙壁,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江夏再心急,也只能捺着性子等待科学院下属电子厂的消息。

还好目前的线程没到后世那种程度,稍微赶一下工,还是能进行小批量制作。

于是,在这一周的等待期里,江夏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他召集了原东风113项目组的大部分研究员,对他们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项目动员。就在那架伊尔-28的庞大身影旁,他对着图纸和黑板,简要介绍了他的改进理念和所需的技术方向。

正是这次开诚布公的介绍,让那些原本因项目审计而人心惶惶、前途未卜的技术骨干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新平台和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咱们要给它装新的火控雷达,用咱们自己做的硅组件当核心,让它能在夜里几十公里外就锁定地面目标。这活儿,比你们以前搞的歼击机还实在,干不干?”

这话一出口,研究员们眼睛都亮了。以前捧着图纸空琢磨,现在有实机可改,还有明确的目标,哪还觉得保密条例 “又臭又长”?

捧着册子逐字逐句看,连 “未经允许不得靠近停机坪” 这样的条款,都被他们视作必须掌握的“参与资格证”,生怕漏了哪个细节,耽误了自己上手参与这项伟大改造的资格。

这边技术员们干劲十足,那边李怀德和杨佑宁的 “红白脸” 戏,也唱得炉火纯青。

是的,靠着李怀德和杨佑宁的出色发挥,让那帮被审计的大小干部根本没空来关心这帮原东风 113 项目的研究员到底在干什么。

杨佑宁彻底发挥了“杨二愣子”的较真本色,他揪着赵主任等一众干部,在浩如烟海的设备台账、物资清单和经费报表里反复打转,其严苛和细致程度,堪称“鸡蛋里挑骨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