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qingkanxs.com

秦始皇时代缺乏独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构,仅靠中央集权下的官员依附性来推行政策,这种模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无法真正监督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环,只能确保政策下达,难以保障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果。

如今高要已正式称王,其掌控的地盘严格计算,单纯就面积而言已不逊于秦始皇初称帝时的版图,只是在人口密度和开发程度上尚有差距。面对如此广阔的领土和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高要公布青衣社的目的首先在于警示——自上而下地传递一个明确信号:统治者拥有独立的监察能力,所有人在行事为人时都应当谨慎,不可肆意妄为。

高要深谙人性之道。他明白,完全大公无私、毫无私心的人几乎不存在;在庞大的政治团体中,完全不贪不占更是不可能。区别只在于程度多寡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监察机构的威慑效果往往远高于实际执法的效果。高要不希望麾下官员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而是希望他们明确知道监察的存在和边界——了解青衣社是什么、做什么,总比不知道这些人在哪里、做什么、何时会出现在自己面前要好得多。

过度监察会导致地方官员不敢做事、不能做事,甚至懒得做事。在“少说少错、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官场哲学下,官员们会选择明哲保身,宁愿无所作为也不愿冒险创新。毕竟,少说话、少做事、不做事,最多就是丢官罢职,总比丢掉性命要强。高要绝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否则领土何来发展?民生何来改善?国家何来进步?

公布青衣社的存在,正是为了打消这种过度担忧,明确告诉所有人:青衣社的职责范围是有限的,主要针对贪污腐败和严重渎职行为,而非对正常政务的过度干涉。这样一来,真正想做事的官员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而不必终日忧心会被莫须有的罪名所困扰。

青衣社的选拔和训练堪称严苛至极。候选人大多来自寒门子弟或孤儿,经过多轮秘密筛选后才被接纳。训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潜伏技巧、情报收集、密码通信、侦查与反侦查、心理分析等特殊技能,同时还需学习各地风俗习惯、方言土语,甚至商业、农业等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融入不同环境。

高要亲自参与训练大纲的制定,强调“隐形于市,察而不扰”的原则,要求青衣社成员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不易被察觉。

与明朝锦衣卫直接隶属于皇帝、拥有逮捕和审讯权不同,青衣社的权限被deliberately限制。他们主要负责情报收集和事实调查,没有直接执法权,发现问题的后续处理仍需移交常规司法机构。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监察的有效性,又避免了监察机构权力过大可能带来的滥用问题。

在高要的构想中,青衣社应当成为政治体系中的“第三只眼”,独立于行政和司法系统之外,客观记录和反映政策执行情况。各地青衣社成员会以各种身份潜伏——可能是市井中的商贩,可能是衙门里的小吏,也可能是乡村中的教书先生。他们定期通过密报系统向中央汇报情况,这些第一手资料成为高要了解地方实情的重要渠道。

高要特别强调青衣社成员必须保持道德操守。除了专业技能训练外,他们还接受严格的思想教育,铭记“监察为民”的宗旨,防止自身腐化。高要深知,监察者一旦腐败,带来的危害将比普通官员的腐败更加严重。

青衣社的运作模式体现了高要独特的治国理念——在集权与分权、公开与隐秘、威慑与信任之间寻求精妙平衡。这种平衡艺术正是高要相比于秦始皇的高明之处。他不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还设计了能够确保政权健康运行的监督机制;既展示了统治者的决心和能力,又给地方官员留出了足够的施政空间。

在青龙领命离去,身影消失在殿外长廊的阴影中后,高要并未有丝毫停歇。他立刻遣退了左右侍从,只留下心腹之人,沉声吩咐道:“速请萧何先生前来议事,要快!”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萧何便步履匆匆地赶到了临时的议事厅。他衣冠略显凌乱,显然是从处理公务之处直接被请来,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疑惑。如今南境军政务繁忙,高要如此急切地召见,必是有紧要之事。

“王上,如此急切召见臣下,不知有何要事?”萧何拱手行礼,语气中带着询问。

高要没有寒暄,直接指了指桌案上几卷看似普通的竹简和帛书,神色凝重:“先生先看看这些吧。这是我们刚收到的,关于咸阳的最新情报。”

萧何见高要神色严肃,心知非同小可,立刻上前,拿起竹简仔细翻阅起来。起初,他的表情还只是专注,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脸上的震惊之色越来越浓。

帛书上不仅详细记录了楚军近日对咸阳发动的新一轮猛烈攻势,守军王贲父子苦苦支撑的窘境,更夹杂着一些看似零碎、却极为关键的城内信息——粮草调度、人心动向、甚至是一些隐秘巷道的异常……这些情报的深度和细节,绝非临时打探所能获得,这分明是早有布局、长期潜伏才能得到的消息!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端坐于案后、面色沉静的高要,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王上!这……咸阳局势竟糜烂至此?而且,听这情报的详尽程度,您……您似乎早就料到咸阳会有大变,甚至提前许久就在城中布下了暗桩?”

萧何的震惊并非没有缘由。在他,以及绝大多数天下人看来,自公子扶苏悲愤自裁于军前,那个横扫六合、一统宇内的大秦帝国,在精神上就已经宣告灭亡了。后来的王贲父子,不过是凭借着军事才能和秦军最后的余晖,勉强支撑着大秦最后一块招牌,守着咸阳这座孤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