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8章 朝野声讨佞臣党 (1 / 2)
请看小说网qingkanxs.com
为温以缇担忧、替她发声的百姓越来越多,街头巷尾的议论声像滚雪球般壮大,终于压过了那些试图掩盖真相的杂音。
有人自发追查,是谁敢觊觎温尚宫为百姓建的养济院?是谁在朝堂上罗织罪名,要将她拉下马?
是谁在背后操纵议题,混淆视听?
线索一层层剥开,矛头最终指向了冯阁老一党。
这群平日里道貌岸然的官员,此刻彻底站在了百姓的对立面,他们的推诿,在汹涌的民怨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赵锦年盯着京中愈发沸腾的声浪,眼中终于透出几分亮色。
这场为温以缇发声的风波,竟比他预想中更烈、更急,已然成了燎原之势。
他深知此刻需添一把火,当即召来墨风,语气斩钉截铁:“速将京中情由,递往大庆各州府的书院、县学、府学,尤其是白鹿、紫阳那些有名的书院,一个都不能漏!”
旁人不知,赵锦年虽为安远侯,早年却在读书一道颇有天赋,当年游学之时,曾与不少书院山长、学界大儒论过道、谈过经,这份旧交此刻成了最有力的桥梁。
他亲自拟了信笺,将温以缇的功绩、遭构陷的缘由,以及冯阁老一党的行径一一写清,又附上京中儒士的声援之词,遣心腹快马送往各地。
这世道里,什么攻击最能戳中要害?什么话语最有分量?
既不是市井百姓的高声怒骂,也不是武夫莽汉的拳脚相加,而是读书人的笔墨与言辞。
百姓的怨愤多是街头巷尾的议论,过几日便可能被风吹散。
可读书人不一样,他们握得住笔杆,写得出檄文,能把是非曲直刻在纸上,传往各州府县。
他们辩得了道理,说得动人心,能将奸佞的丑态拆解得明明白白,让天下人都看清真相。
他们的话,不像刀剑那样见血,却能诛心。他们的文,不似惊雷那样震耳,却能传世。
比起百姓的质朴声援,读书人这股“以文为刃”的力量,显然要锐利得多,也持久得多。
毕竟,公道自在人心,更在读书人笔下的千秋功过里。
不仅如此,赵锦年更没忘了那些边陲之地,西北甘州边境的这些受过热恩的百姓,甚至北方边境。
只求让边地百姓也知晓温以缇的困境。
这一番运作,耗的何止是银钱。
赵锦年为求消息能快些传到,不惜动用安远侯府积攒数十年的人情,连当年曾受侯府恩惠的旧部、隐居的老臣,都被他一一请出相助,为温以缇说话。
墨风看着自家侯爷连日不眠,眼窝深陷仍在伏案写信,连珍藏多年的名家字画都拿出去打点,忍不住暗自心惊。
侯爷这是为了温尚宫,连侯府的老底都要拼尽了!
幸而,所有付出都没有白费。不过七八日工夫,各州府的声援便如潮水般涌回京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